本文目錄一覽:
1.洛惠渠給您拜年了!
龍首壩(一)
攀陟商顏望岳東,
巨龍蜿繞大原中。
壩攔洛水見湖碧,
龍首為民萬古雄。
龍首壩(二)
疑似天紳垂幕布,
涌奔峽谷入東瀛。
洛河滔漭流千古,
惠潤黎元詩韻情。
曲里渡槽
襟帶長虹天塹連,
禮泉澤潤萬家田。
剛柔相濟體嬌艷,
壯美雄姿韻史篇。
井渠遺址
滄桑奇柱入云煙,
沉默田中數萬年。
閱盡人間風月韻,
撥開泥土賞真顏。
藏銀樓
古樸樓檐空碧清,
云煙環繞傍樓行。
歷經百歲紅塵事,
依舊巍峨享盛名。
龍首渠遺址
武帝皇恩建龍首,
鐮山角下洛河流。
滄桑巨變今猶在,
澤潤良田萬古悠。
作者簡介:楊文斌,陜西洛南人,畢業于陜西省農林學校,在職研究生學歷,現在渭南市政協工作。
2.陜西“龍首渠引洛古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這是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龍首渠引洛古灌區(12月1日攝)。新華社發(中國國家灌排委員會供圖)
12月8日,天寶陂、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白沙溪三十六堰、桑園圍成功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陜西“龍首渠引洛古灌區”是繼2016年、2018年陜西省鄭國渠、“漢中三堰”成功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后,陜西省第3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為陜西水利又喜添一世界級“金名片”。
據了解,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產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目前,陜西省鄭國渠、“漢中三堰”、四川都江堰、廣西靈渠等19處已成功申報,加上此次成功申報的4處,我國已有23處,陜西有3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位于陜西省渭南市,史載漢武帝時修筑,因在隧洞施工中首創“井渠法”,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渠,其后引洛灌溉代有傳承,民國時期在龍首渠基礎上修建洛惠渠,發展至今,灌溉農田74.3萬畝。
現代的龍首渠引洛灌區已發展成為灌排體系完整的大型灌區,工程由大壩、灌排渠系及配套設施組成,分設洛東、洛西兩大系統,包括總干渠1條、干渠4條、分渠13條,總長248千米,灌溉渭南市澄城、蒲城、大荔三縣74.3萬畝農田,惠及人口69萬,累計引洪淤灌、改良鹽堿地23萬畝,引水114億立方米,消納入黃泥沙2億噸,灌溉面積上億畝次,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先后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全國先進灌區等殊榮。(汪艷)
3.陜西渭南龍首渠
2020年12月8日,正在摩洛哥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大會上,陜西“龍首渠引洛古灌區”被確認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并在北京分會場授牌。此項申遺的成功。是陜西省繼2016年、2018年鄭國渠、“漢中三堰”成功申遺后的第3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國際灌排委從2014年起開始評選的世界遺產項目。其遴選標準較為嚴格,必須滿足建設年代在100年以上的灌排工程,在工程設計、建設技術等方面領先于其時代等。這標志著陜西水利又喜添一張世界級“金名片”。
龍首壩遺址
龍首渠是漢武帝時期關中東部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也是開發北洛河水利的首次工程。它以';井渠法';的首創而聞名于世,在我國水利史和科技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龍首渠的開鑿始于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據《史記·河渠書》 記載:“其后莊熊羆言:‘臨晉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余頃故鹵地。誠得水,可令畝十石?!谑菫榘l卒萬余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余里間。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作之十余歲,渠頗通,猶未得其饒?!?,這一段話說清了龍首渠的前因后果。大意是說:有一個叫莊熊羆(注:《漢書·溝洫志》作“嚴熊”,因避漢明帝劉莊的名諱,改莊為嚴。又省去“羆”字。)的人向漢武帝上書,他說臨晉(今大荔縣)的百姓愿意開挖一條引洛水的渠道以灌溉重泉(今蒲城縣東 南)以東的土地。如果
龍首渠井渠遺址
渠道修成了,就可以使一萬多頃的鹽堿地得以灌溉,收到畝產十石的效益。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調發兵卒一萬多人開渠,自徵(今澄城)引洛水到商顏山(今鐵鐮山)下。由于黃土土質非常疏松,如果按通常的施工方法沿山腳明挖河渠,渠岸容易倒塌,工程無法進行下去。于是沿流鑿井,最深有的達到四十多丈,許多地方都鑿了井,井下互相連通,使水通行。水從地下穿商顏山而過,東行直到山嶺之中十多里遠。從此產生了井渠。鑿渠時曾掘出了龍骨(遠古時期的動物骨骼化石),所以給此渠命名為龍首渠。這條渠筑了十多年,頗有些地方通了水,但是并未得到太大的好處。這就是說龍首渠建成后,雖然緩解了大荔縣一帶灌溉缺水的狀況,但通水的地方有限,可惜并未實現原定的設想。失敗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當時井渠未加襯砌,井渠通水后,黃土遇水坍塌,因而導致工程的失敗。
西漢龍首渠位置示意圖
龍首渠建設中采用了開鑿豎井(從地面向下鑿的井)令';井下相通行水';使井和渠相結合的辦法,被后世稱為“井渠法”。當時,用井渠法施工的情況是:在地下挖一條暗渠,渠道要穿越十余里的商顏山,如果只從兩端相向開挖,施工面較少、洞內通風、照明也有困難。若在渠線中均勻布設豎井,把長距離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個分部工程,然后相向開挖,這樣既可增加施工工作面,又可棄土棄渣,提高工效,同時也改善了洞內通風和采光的條件。一舉數得,確為絕招。井渠法無疑是隧洞施工方法的一個新創。開挖之前,每隔一定距離先開鑿一口豎井,以確定暗渠開挖的位置,并作為開挖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風口。豎井的深度隨暗渠距地面的深度而不同,最深的達40余丈。它既能解決在地表無法開渠的問題,又能減少明渠水在輸送過程中的蒸發和滲漏。這種豎井和暗渠相結合的
龍首壩全景
技術方法就叫井渠法。它的產生,是人們認識和利用當地地理環境的結果;它的發明,開創了后代隧洞豎井施工法的先河,是我國古代一項獨特的創舉。漢代張騫通西域之后,通過絲綢之路,井渠法傳至西域,很快就推廣到甘肅、新疆一帶水分容易蒸發的干旱地區。至今仍在新疆農業生產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坎兒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礎上加以發揮改進而成的。中亞和西南亞的干旱地帶也用這種辦法灌溉農田。井渠法是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創造的一種地下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先輩高度智慧的結晶,井渠法水利系統不僅僅是中華文明體系下一個燦爛文明的文化成就,它也為世界水利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更是世界文明的組成部分。同時,龍首渠的施工還表現了測量技術的高水平,它在兩端不通視的情況下,準確地確定渠線方位和豎井位置,這也是難能可貴的。
龍首渠
公元233年,三國時期的魏明帝曹叡拓展古灌區,在龍首渠下游興建臨晉陂引洛灌溉,充足的糧草,使這里成為曹魏政權統一中原的根據地。南北朝時北周武帝(宇文邕)于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對龍首渠曾重加修浚(《周書·武帝紀上》),國力大增。至唐代,公元719年,唐玄宗時期,著名水利家同州刺史姜師度在這一帶重新興建灌溉工程,“于朝邑、河西二縣界,就古通靈陂,擇地引洛水及堰黃河灌之,以種稻田,凡兩千余頃,內置屯十余所,收獲萬計?!保ā杜f唐書·姜師度傳》)這說明姜師度不僅引洛,而且引黃河水灌溉,壓堿淤地,效益更加顯著。水利工程強有力的支撐了開元盛世。元、明、清時期,引洛灌溉零星分布,鑿井引泉灌溉成為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民國時期由楊虎城將軍決策、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在龍首渠基礎上主持實施了“關中八惠”之一洛惠渠改造工程。洛惠渠將歷代不同方式的引洛灌溉重新整合,續建擴灌。一壩(龍首壩)、二槽(奪村渡槽、曲里渡槽)、五洞(一號隧洞至五號隧洞)撐起了洛惠渠的骨干工程架構,為蘊含著鮮活龍文化、漢文化、水文化印記的古灌區,增添了諸多現代科技元素。其中五號洞洞身橫穿鐵鐮山,全長3467米,五易方案,先后采取了洞室壓氣法、鋼板洞殼法、改線挖渠法、井洞結合法等施工方法,歷時十四載,全線貫通,國聯水利專家沃摩度稱“世界水利工程,隧洞之長以鐵鐮為第一”。五號洞作為中西合璧水工建筑之典范,成為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的精神高地。
曲里新舊渡槽
解放后洛惠渠進一步擴展,現在的龍首渠引洛灌區已發展成為灌排體系完整的大型灌區,工程由大壩、灌排渠系及配套設施組成,分設洛東、洛西兩大系統,包括總干渠1條、干渠4條、分渠13條,總長248千米,灌溉渭南市澄城、蒲城、大荔三縣74.3萬畝農田,惠及人口69萬,累計引洪淤灌、改良鹽堿地23萬畝,引水114億立方米,消納入黃泥沙2億噸,灌溉面積上億畝次,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先后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全國先進灌區等殊榮?!按蠛岛雾毻浦?,自有長虹帶雨來”。而今洛惠渠正向著惠及農業、工業、生態多維的現代化灌區邁進,在延續黃河歷史文脈、展示陜西水文化底蘊的同時,已經成為更加豐美宜人的“千里河西地,秦東米糧川”。
龍首渠遺址
關于龍首渠留下的遺址據一些專家調查,它是自今陜西澄城縣狀頭村引洛水入渠,沿洛河左岸南流10余里,越大浴河進入蒲城縣永豐鎮境內。自河城塬至溫湯的緩坡地帶為第一段井渠,總長約2600米,主要有鐵鐮山人工渠槽,遺址位于今西韓鐵路遠志村鐵路線北側;自王武至大荔縣義井的商顏山山脊地帶為第二段井渠,總長約4300米。入口位于渭南市蒲城縣永豐鎮廟底新村,出口位于渭南市大荔縣許莊鎮義井村。其中陽泉溝深挖方渠段,位于陽泉溝口向上至洛惠渠4號隧洞下口。蒲城縣龍首渠井渠遺址共發現7個豎井,相鄰井的間距為11米、160米、224米,井口直徑1. 24米一1. 26米不等,已探明的井的深度27. 80米,深及黃沙土層,井內發現漢代常見的繩紋板瓦、筒瓦
龍首渠
及陶罐、甕、盆、釜等殘片。1944年鑿洛惠渠五號隧洞時,采用了漢龍首渠創始的“井渠”施工法,即在洞線的山坡上,每隔300米打一眼豎井。曾在八號豎井以北,十八、十六、十三號豎井的工作井中發現有西漢時期的柏木板和柏木作成的支撐框架。木頭材質堅硬,長2米,均呈“人”字形交叉排列,顯系渠洞的支護材料。經考證為西漢時龍首渠遺跡,今在大荔縣城西北13.5公里義井村村北,豎有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標志。龍首渠蒲城縣舊志均無記載,以今考之,縣治東南三十里曰平路廟,本名龍渠鎮,鎮南之村曰伏龍,西南還有龍陽、龍池之村鎮,均以渠得名,不知與龍首渠有無關系,無從細考。
龍首渠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兩千多年的興廢更替、薪火相傳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改造自然、安排河山、開拓奮斗、百折不撓精神的凝聚和寫照,歷經磨難永不言敗的民族魂魄,深深滲透在人們的血脈中。它申遺的成功,對于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灌溉工程體系,挖掘和宣傳古代農業灌溉發展史及其水利對陜西乃至中國文明進程的影響,學習古人可持續性水利發展的智慧、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意義十分深遠。愿龍首渠所產生的激勵精神與實惠效用萬古常存!
(部分圖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馮寶哲先生近照
馮寶哲先生簡介:1938年生,陜西省蒲城縣龍池鎮人。高級經濟師,中國楹聯學會員,中華對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陜西省詩詞學會會員,陜西省楹聯學會常務理事,渭南市楹聯學會原常務副會長、現顧問,蒲城縣詩詞曲聯學會顧問。
文章來源:作者
原文作者:馮寶哲
整理編輯:義門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