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南京龍蟠里大樹折斷,攔腰倒伏路中間……
素有“詩巷”之稱的龍蟠里,位于南京城西,因諸葛孔明“鐘山龍盤,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的贊嘆而得名。許是盛名使然,后來的諸多文人墨客也多鐘情于此,繼而龍蟠里便有了金陵文脈之源的頭銜。
它西依清涼山,東傍烏龍潭、北起廣州路,南至虎踞路,短短500米不到的小巷兩側密布著魏源故居、惜陰書院、教忠祠、四松庵等古跡,試想當年,定是風韻雅致之極。如今古跡雖多已不存,其金陵文脈之源的地位卻并未隨流年消散。
惜陰書院的前世今生
清道光年間,龍蟠里是兩江總督陶澍的私家花園——盋山園。陶澍被譽為“開啟中國近代史的杰出政治家”,任職期間,致力改革,效果顯著,道光帝贊其“干國良臣”“實心任事”。
1838年,陶澍希望能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也為紀念其遠祖晉代大司馬陶侃,決定在園中設立惜陰書院(現龍蟠里9號)。其名出自《東晉·陶侃傳》的“大禹圣人,猶惜寸陰,吾輩當惜分陰”,并借以勉勵學子珍惜光陰。
書院師資極為雄厚,特聘當時頗具威望的名儒薛時雨為院長,聚徒講學,一時間學子甚多,很快與文昌、虹橋等書院齊名,成為清末金陵八大書院之一。1874年,21歲的張騫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惜陰書院,并在此讀書三年。他后來成為了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
書院雖學子眾多,但好景不長,伴隨著洋務運動高潮的到來,全國西化的大潮勢不可擋。不久,朝廷下旨各省裁撤書院,開設新式學堂,延續近千年的傳統書院制度最終被近代學堂所取代,惜陰書院也被廢除。
到1907年,時任兩江總督的端方因早年出國考察過,他深感金陵這座人文名城居然沒有“人類益智、增進文明”的圖書館,隨即向光緒帝奏議,呈請建立圖書館。奏折得到了光緒帝的批準。隨后,他相中了龍蟠里這塊人文薈萃、依山傍水的寶地,于1908年,在惜陰書院原址上修建藏書樓。
藏書樓前后兩進共44間,收藏宋元明清歷代秘籍珍本。書館高屋飛檐,雕花窗欞,基石臺階,青磚小瓦,頗具中國傳統建筑風格。藏書樓建成后,端方將其命名為“江南圖書館”,這是我國第一座公共圖書館,一代宗師繆荃孫首任館長。
圖書館還斥重金購得當時著名藏書樓“八千卷樓”藏書八千余種(60萬卷書)和武昌“月槎木樨香館”藏書4557種,并于1910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1912年,魯迅和許壽裳還常到江南圖書館借閱善本抄錄,其中抄自《沈下賢別集》的三篇作品后來收進了《唐宋傳奇集》。
1927年,著名史學家、教育家柳詒徽掌管江南圖書館,他自身學術造詣很高,也愛才惜才。在任期間,悉心保護文化遺產,創訂《住館讀書章程》,為外地好讀書人提供食宿方便,成就了一大批讀書自學人才,如復旦大學教授蔡尚思、山東大學教授鄭鶴聲,江蘇省教育廳廳長吳天石等。1928年,柳館長為紀念江南圖書館創辦者陶侃和繆藝風珍惜光陰的苦讀精神,將圖書館命名為“陶風樓”,國民政府政要譚廷闿親自題寫匾額。
江南圖書館歷經變革,一度和江蘇通志局合并,更名江蘇省立第一圖書館、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等,抗戰時也曾惜毀。鑒于圖書館在國內外的影響和特殊地位,自1962年重建后,定名為“南京圖書館古籍部”就一直沿用此名。南京圖書館新館落成后,古籍全部遷出,這里現在成為了江蘇省文化廳和江蘇省文聯的辦公地。
小卷阿的繁華與落寞
昔日,陶風樓的斜對面便是魏源故居——小卷阿(現龍蟠里20號、22號)?!熬戆ⅰ币辉~,出自《詩經·大雅》?!熬碚?,曲也;阿者,大也?!薄熬怼迸c“阿”二者合一,點明了南京“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的地勢。
1832年,魏源相中地處南京城西清涼山下烏龍潭邊,史稱“詩巷”的龍蟠里東側,購地造屋。因緊鄰烏龍潭,故名“湖干草堂”。后修建為別墅兼作講學處,取名“小卷阿”,并親自題寫門額。小卷阿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坐北向南,磚木結構,原為兩路三進,有房9間,另有門房、廂房5間,建筑面積582平方米。魏源是湖南邵陽人,在邵陽還有一個規模遠遠大于小卷阿的故居,但此處卻是其晚年著書立說之所,意義重大。
龍蟠里的東側就是小倉山,是袁枚的隨園所在處,西北側是虎踞關,龔賢居住居于此,西面是清涼山,建有掃葉樓,真可謂文化底蘊深厚。小卷阿的東側就是烏龍潭,湖光山色,環境幽靜。魏源居住在此,常常漫步潭邊,與友人潭中泛舟,品茗賞月,吟詩作對,悠閑而自在。居住期間,魏源留下了《五龍潭小泛》等諸多詩篇。
同時,小卷阿也是魏源博覽典籍,著書立說之所。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后,魏源閉門著書,寫出了《圣武記》,此書初步展現了他憂國憂民、關懷社會的思想。
晚年的魏源受好友林則徐的重托,青燈作伴,思接千載,在此研究世界各國興衰。隨后潛心著書,終成名垂千古的《海國圖志》,其“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更是成為洋務運動的思想武器。魏源和其作品早已名聞海內外,然而這所名作誕生地卻沒能如其主人那樣譽滿天下、長存于此。
魏源去世后,小卷阿一直為其后人居住。解放后,魏氏后人致信政府,希望有關部門能對這處老宅予以重視。然而事與愿違,老宅非但沒有受到保護,就連當年魏源親筆書于門楣上的“小卷阿”三字也被“革命小將”敲掉,佛堂里的神像(太平天國失敗后,魏源后人曾收留洪秀全妃子熊氏居于此,后熊氏在此出家,辟小卷阿一半為庵堂。)也全部被毀,在之后的幾十年中,其余老房陸續遭損毀。
如今,小卷阿只剩下一進一間,孤零零立于湖畔,院門緊鎖,園內雜草叢生。幾年前尚存活的唯一一株魏源親手栽種的百年老梅也不知所蹤,只留下斑駁的木門和落滿塵垢的,刻有“魏源故居”四個字的石碑。
沒有神像與牌位的祠堂
與魏源故居“小卷阿”一樣,方苞的“教忠祠”也是城西龍蟠里又一珍貴“古董”。
提起方苞,最先聯想到的便是“桐城派創始人”的頭銜和傳世名篇《獄中雜記》。方苞原籍安徽桐城人,1700年,33歲的方苞進士及第,后官至禮部侍郎。方苞以詩文聞名天下,有大家之風,曾受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一案而牽連入獄,赦免后即寓居金陵。
1742年,75歲的方苞因病辭官,攜家人南下金陵,最初居于城南的銅坊苑,后因喜愛城西清涼山、五龍潭一帶的山光水色和幽靜環境,于是在龍蟠里構筑雅舍,居于烏龍潭畔,并在此讀書著述兼教授學生。
數年后,方苞又在雅舍旁建起了一座占地數畝的方氏教忠祠(現龍蟠里14號),因祭祀其五世祖以身殉職,故名“教忠”。不過,教忠祠卻不像傳統祠堂那樣,設有諸多牌位和神像,與其說是祠堂,倒更像是一個書院。據其后人講述,方苞當年建此祠堂,本意是為來金陵趕考的族人提供歇腳之處。所以祠堂類似書院格局,不僅有供休息的清靜廂房,也有談經論道的場所。
教忠祠原為四進十二間,占地6畝。解放后僅存三進九間,建筑面積420平方米,祠堂兩側20余間房舍供貧寒好學的方氏宗親子弟居住,方苞常常親自為他們授課,講習經史古文,教子弟們忠于皇上,銘記“浩蕩皇恩”。史載,乾隆對方苞的做法深為贊賞,相傳方氏祠堂門匾上的“方氏教忠祠”五個字即是皇帝御筆所賜。
方苞去世后,教忠祠一直為方氏后人所居。但令人惋惜的是,以景泰藍為底的“方氏教忠祠”金字門匾已在1966年“破四舊”時被第四中學的紅衛兵砸毀。其后數年,教忠祠因多年失修已破舊不堪。
雖然,在1984年,教忠祠被列為南京市鼓樓區文物保護單位。但1992年,“教忠祠”的原址上已建起了“開元新居”居民小區,存活300余年的教忠祠最終還是沒能逃過被拆毀的命運。
2.鼓樓超高人氣小區幕府西路85號 VS 龍蟠里住宅
為激發讀書熱情,豐富職工群眾文化生活,營造良好讀書氛圍,近日,鼓樓區華僑路街道龍蟠里社區工會與社區文明實踐站聯合舉辦了“書香龍蟠”閱讀活動。
此次閱讀活動宗旨是:在家庭、社會、單位營造熱愛讀書、支持讀書、尊重讀書、讀書光榮的良好氛圍,激發讀書熱情,感受讀書快樂。轄區單位職工群眾40余人參與了此次活動。
通過閱讀活動提高了職工群眾的閱讀積極性,下一步,龍蟠里社區工會將多舉辦讀書交流活動,激勵職工群眾在學習工作及生活中,多讀書,讀好書,以書籍陶冶性情,以書籍涵養氣質,以書籍提升專業素養。
3.鼓樓區華僑路街道龍蟠里社區工會開展“書香龍蟠”閱讀活動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提起魏源,很多人都不陌生。這位近代著名思想家和他的《海國圖記》早已被寫入中學課本,其“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也被人們銘記。位于南京市鼓樓區龍蟠里20、22號的清代古宅是魏源在南京的住所,如今已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日前,記者走進南京魏源故居,探尋這位先賢留下的足跡。
魏源(1794—1857)是湖南邵陽人,但與江南淵源深厚。南京魏源故居的展板上用大量文字和圖片,勾勒了魏源在江蘇留下的足跡: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魏源一家就遷居揚州。位于揚州城南新倉巷的絜園是魏源的舊居,魏源之子魏耆在《邵陽魏府君事略》中說,道光十五年(1835),魏源“買園于揚州新城,甃石栽花,養魚飼鶴,名曰絜園”。 南京龍蟠里的“小卷阿”是魏源在南京居住的地方。道光五年(1825),魏源來到江寧(清代時南京稱江寧),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托,編輯《皇朝經世文稿》。道光十年((1830),陶澍出任兩江總督,魏源又入陶澍幕,襄助政務,參與漕運、鹽務、水利等方面的改革。魏源在城西烏龍潭置辦了三進草堂,取名為“湖干草堂”。他喜歡烏龍潭的清幽靜謐,贊嘆這里“有亭有籬,有竹有樹,不城不鄉,可歌可釣?!币粋€月色溶溶的夜晚,他與居住在附近的陶澍在烏龍潭泛舟賞月,陶澍曰:“烏龍美景,秀色可餐?!蔽涸磩t贊嘆道:“有此妙處,何必西湖!” 很多文史資料稱,“小卷阿”是魏源給自己的南京寓所取的名稱,“卷者曲也,阿者大也”。他還親自題寫了門額。但根據金陵文化博物館張海館長考證,“小卷阿”之名取自南京攝山古跡“白下卷阿”,應是魏源后代魏耆或魏桂、魏繇所取的名字。魏源于道光十五年離開南京,此后完成了《海國圖志》《圣武記》等著作,他廣泛介紹西方自然科學,探討強國御侮的方案,主張學習西方技術,明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過五旬的魏源終于考中了進士,先后出任江蘇東臺、興化知縣和高郵州知州,依然在公務之余整理自己的著述。 “魏源雖沒有在南京終老,但他的后代曾經長期在‘小卷阿’生活,但隨著時光的流逝,這座大宅慢慢變成了一個大雜院?!睆埡G逦浀?,2006年進行大規模修繕之前,故居1500平方米的范圍內竟然居住著40多人家。擁擠不堪。
那次的修繕歷時四五年,具體的細節張海娓娓道來:為了獲得老宅更多的歷史細節,南京市博物館的文物工作者先期進行考古調查,查明地層結構,探究落成時這組建筑的高度、道路的走向、大型植物的種植,為修繕提供依據?!翱脊虐l掘中,不但發現了當時的井圈、瓷器碎片,還證明了院內兩株臘梅的確系魏源手植。我們還確定了當年屋內柱子的位置,修繕時就在這些位置上放置立柱”;在古建筑修復上,堅持使用時間接近、在文化元素上具有共性的建筑構件,所陳設的桌椅板凳等都可追溯到晚清。在這里,你所看到的每一塊木料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光備選的雕花窗,當時就采購了1000扇以上,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盡可能再現原貌,營造恍若當年的時光氛圍?!?
2011年,魏源故居修繕完畢,180年前一個清代文人的家居生活場景,在烏龍潭畔得到完美復原:故居的東側,再現了一家清末風格的私家園圃,打開門就是魏源鐘愛的烏龍潭;故居內光線晦暗,房間不算寬敞,裝飾樸素無華,砌墻用的是甚至是碎磚……忠實復原的細節向觀眾勾勒了魏源初到南京時并不寬裕的生活處境。在張??磥?,這一次的修復,不僅是搶救一組岌岌可危的古建筑,更還原魏源在南京居住期間的生活狀態和心路歷程。
如今,魏源故居的部分建筑是金陵文化博物館的展廳,“展陳的重點,一是用圖文和藏品來展示魏源的生平事跡、思想主張、個人著作。比如,《海國圖志》曾對日本的明治維新產生過重要影響,我們就通過陳列多件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文物,來讓讀者對這段歷史產生思考?!睆埡=榻B,展廳的另一部分則是展示金陵文化博物館額的收藏。據介紹,該館收藏有青銅器、玉器、陶瓷、金銀器等各種藏品數千件,內容非常豐富,“我們館的藏品幾乎都是海外回流的,其中部分都經由國家文物局定過級?!睆埡=榻B,目前,金陵文化博物館主要采取面向單位團體免費預約參觀的方式,每個節假日,都有很多團隊前來參觀游覽。 交匯點記者 于鋒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