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你還是只知道狻猊、狴犴嗎
龍出現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是江河湖海之中統領水族的王者,他們掌管天地之間的興云降雨,屬于四靈之一,古代神話之中的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傳說龍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象征祥瑞,《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以方位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
東海龍王
在西游記中,四海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傳說東海龍王生了九個兒子,性格各異,各有所長。大兒子囚牛喜歡音樂,老二蟲睚眥嗜好攻殺,老三嘲風喜歡探險,老四蒲牢喜愛鳴叫,老五狻猊好坐,老六霸下喜愛負重,老七狴犴喜好訴訟,老八赑屃好文,老九蟲吻好吞。
囚牛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它平生愛好音樂,因此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所以琴頭上便刻上它的形象。這個形象一直沿用了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位,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睚眥
睚眥:是九子中老二,平生好斗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形象。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那些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而成語“睚眥必報”說的就是這位大神。
嘲風
九子中的老三,形似獸,嘲風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形象。嘲風不僅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
蒲牢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形象。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它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
狻猊
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形象。
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形象。傳說霸下在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后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又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
狴犴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形象。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 所以,它出現在公堂之上。
負屃
負屃,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形象。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千古稱絕。而負屃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因此它甘愿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
螭吻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螭吻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形象。螭吻屬水性,所以,在中國古代建筑及民宅之中,常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2.上古神獸龍生九子,究竟是龍祖應龍所生,還是四海龍王所育
我國人民一直以來都非常崇敬龍,可見在中華兒女心中“龍”的地位意義非凡,不單單只是一種古代神話中的“動物”而已。
龍,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也是上古時期華夏兒女的圖騰,不僅是一種祥瑞的象征,還是每位華夏兒女心中的信仰所在。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中,那些擁有著至高無上的皇帝們也是稱自己為真龍天子,可見龍在人們心中不僅有崇拜,還有敬畏。
雖然現在沒有證實龍真實存在于世界上,但是龍在古代仍舊是至高無上的象征,而且他的形象還是諸多動物的結合體。
龍象征著吉祥、進取、騰飛等等,但他的子嗣們卻有著不同的寓意。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話叫做“龍生九子、各有不同”。
通俗來講就是龍生的九個兒子,個個都不是真龍。按理說龍生龍,鳳生鳳,為何龍生的九個兒子就不能被稱之為真龍呢?
答案很簡單,這就要看看龍生的九個兒子到底是分別和誰生的。龍雖然有九個兒子,但其實這九個兒子的母親均不相同。
九子之母為何不是龍
按理說任何物種都應該有雌雄之分,再不濟也會有雌雄同體的物種出現。在我國古代傳統神話當中的神獸們也是如此。
就比如與龍、鳳、貔貅、龜并列為五大瑞獸的麒麟,雄性的就叫“麒”,雌性的就叫做“麟”;以及鳳凰也是如此,鳳為雄凰為雌。
總之肯定都是雌雄分明的,但是龍就很特別。好像很少有人說有母龍的,也很少有關于兩條龍繁衍生子的神話故事。
這是因為不管什么東西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龍也是如此。即使它被視為一種瑞獸,也有一個突出的缺點,那就是花心。
其實龍是瑞獸和龍性本淫并不沖突,它可以呼風喚雨來造福人類,但是花心是它的本性,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本性是無法改變的。
就這樣,龍一旦在路上遇到自己所看上眼的動物,就會萌生出想要與其繁衍后代的想法,進而留下自己的血脈。
龍所生的這九個兒子,很多就是龍在路上一時興起而繁衍出來的,由于不是純正的龍族血脈,這才導致了生出來各種體型怪異的物種。
雖然他們都是被龍生出來的,但是卻沒有一個兒子遺傳龍的全部基因,這才導致了雖然生出的兒子多,但是卻沒有一個被稱為真龍。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
龍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叫做囚牛。它可是瑞獸龍的長子,形狀就是長有麟角的黃色小龍,擁有著大哥該有的性格,那就是穩重溫順。
在古代的樂器之上通常都能看見雕刻有囚牛,這是因為囚牛特別喜歡音樂,后世遂將其雕刻于樂器之首,例如琵琶、木琴等等。
在古籍《五雜俎》有所記載,龍的本性就是淫,就和牛所交配。相傳龍出水之后,看到一頭犀牛,當即就與之交合,生出了長子囚牛。
龍的第二個兒子叫做睚眥。聽到這個名字,很多人肯定會想到一個詞語叫做“睚眥必報”,可見此獸的性格就是那種喜歡斤斤計較的。
他的性格也是十分兇殘,而且心胸十分狹隘,在古代通常被刻在刀劍之上,可見睚眥也是比較好斗的。
二子睚眥生的就是一副豹身龍首的樣子,顯而易見他就是龍與豹子所生的兒子,性格以及身形的問題讓它十分不受喜愛。
龍三子叫做嘲風,他并不想他的名字一樣喜歡嘲諷人,相反他是吉祥、威嚴的象征,據傳他平生就喜歡走險。
同時它還具有辟邪安宅、去除邪祟的作用,在古代那些宮殿的房頂的尖角處,就可以看到嘲風的存在,在故宮的房頂上就可以看見。
三子嘲風的母親據說是猞猁,猞猁是一種體型較大的動物,它善于在懸崖峭壁之上行走,嘲風正是遺傳了它母親的這種天賦喜歡鋌而走險。
龍四子叫做蒲牢,平生就是喜歡聲音同時還喜歡吼叫,一旦遇到什么比自己大的東西,就會害怕到一直大聲吼叫。
憑借它愛吼叫的特點,它也被放到了古代的洪鐘之上,寺廟以及宮內的大鐘頂子上就雕刻有蒲牢,以達到聲音洪亮的目的。
四子蒲牢的母親,相傳是一條海蛇。這也恰巧解釋了蒲牢為何喜歡在海邊生活,雖然特別害怕海中巨無霸——鯨魚。
龍五子叫做狻猊,可能很少有人聽說過它,這是因為他的特點就是喜歡安靜不好動,特別喜歡靜坐,在那些香爐的底部就可以看見它。
五子狻猊的母親乃是被譽為森林之王的獅子,因此狻猊長得也特別像獅子,但他并不像獅子一樣好斗,它特別喜歡安靜。
龍六子叫做霸下,相傳它特別喜歡背東西,而且抗壓能力特別強。就這樣他也被如愿以償的被雕刻為背馱石碑的形象。
六子霸下的母親,是與龍、鳳、貔貅、麒麟并列為五大瑞獸的龜,這一對可以說是門當戶對了,因此霸下的外形也和烏龜一般。
龍七子叫做狴犴,它長的如同老虎一般兇猛,而且威力十足。象征著浩然正氣,通常在牢獄以及官衙之內之中就有它的雕刻。
七子狴犴長得特別像老虎,不難看出它的母親就是被稱為百獸之王的老虎,他也完全遺傳了他母親的外形,且性格非常剛正不阿。
龍八子叫做負屃,它特別喜歡碑文以及書法,后世人就把它刻在了石碑兩側,通常它和它的六哥霸下一同出現在石碑之上。
八子負屃同樣是龍與龜的生出的兒子,這也就不難解釋老六霸下與老八負屃為何會出現在同一個石碑之上了,且通常都是霸下馱著負屃。
龍的最后一子就是螭吻,平常特別喜歡吞東西,通常被后世建筑師雕刻在殿脊之上,殿脊上的那個獸頭就是螭吻
龍最小的兒子螭吻母親就是最常見的一種動物,那就是海中的魚,螭吻的外形就是龍頭魚身,因此螭吻才屬于水屬性,平常用于屋梁之上,避火消災。
結語
不難看出,雖然都是龍生出的兒子,但是卻沒有一個兒子能完全繼承龍的全部基因,大多都受自己母親基因的影響。
這也解釋了為何龍生九子,但卻沒有一個兒子能夠被稱為是一條真正的龍,他們的母親決定了他們注定不能成為真龍。
3.龍究竟生了哪九個兒子為何個個差別那么大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每個華夏兒女都有一個共同的稱號:龍的傳人。在上古神話中,龍共育有九個孩子,今天小編就介紹一下龍的九子各有哪些,又怎樣的象征意義。
- 老大:囚牛(qiú niú)
相傳,囚牛為龍和犀牛所生,由于繼承了母親老實忠厚的基因,囚牛也性格溫順,龍頭牛身的囚牛,一不弒殺,二不暴虐,唯獨喜好音律,可辨萬物聲音,故而古人常在琴頭立其雕像。
囚牛
關于囚牛,還有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囚牛曾長期居住在云南一個叫瀘沽湖的湖底,湖畔是彝族村落,美麗少女瑪雅的父母都被當地的惡霸擄去做苦工,想念父母的瑪雅經常在湖邊撫琴表達相思。囚牛被瑪雅的音樂吸引,浮出水面相見,瑪雅剛開始嚇壞了,但是囚牛并沒有傷害瑪雅的意思,而是趴在岸邊平和地看著她,瑪雅放下心來,心底相思又起,低頭撫琴。一來二去便成為了好朋友,父母不在,瑪雅便經常和囚牛訴說心事。
然而好景不長,惡霸看到了美麗的瑪雅,為了得到她便拿父母的性命來威脅,瑪雅肝腸寸斷,來到湖邊,琴聲里充滿悲傷。囚牛得知真相,一向溫順的它暴怒而起,騰出湖面殺死了惡霸。
然而也因此觸犯了天條,玉帝要將其處死,龍王不忍便向玉帝求情,奈何囚牛早已看淡生死,只想自己死后可以留下身軀一部分化作瑪雅琴頭的雕塑,這樣就再也不受規則制約,永生永世陪著瑪雅,聆聽琴弦發出的天籟之音。
囚牛立于琴頭
瑪雅感念囚牛的深情,每日必彈琴一首,琴聲悠悠,傳遍天際。
- 老二:睚眥(yá zì)
睚眥為龍和豺狼所生,和大哥不同,它生性好殺、剛烈嗜斗,也因此,常被刻于刀環、劍刃之上,鋒芒必出,讓敵人聞風喪膽,象征英勇無畏,??艘磺行八?,代表著殺戮和血腥。
睚眥
據說,龍很嫌棄自己的這個兒子,想要把它殺死,睚眥母親百般求情,才得以保住一條性命。成年后,睚眥告別家門,自立門戶,心想:雖然我非龍身,不可吞吐云霧,翱翔長空,但身分龍子,一樣有龍的志向,這大好山河,何處不能施展我的抱負?一定要讓后輩記住我龍子睚眥的名字。于是云游山河,以尋機遇。
恰逢周文王姬昌被紂王追殺,一路逃命,路遇一人,只見那人,面如豺狼,身如虎豹,身披黃金戰甲,手持銀色彎刀,腳蹬熊皮戰靴,手裹鹿皮手套,坐于巨石之上,扯生肉而啖之。文王大驚,忙問:“壯士何許人也,怎生得如此怪異?”睚眥回答道:“龍子睚眥,你又是誰?”周文王說道:“岐山姬昌也?!?/p>
睚眥也是一驚,知道自己建功立業的時機來了,忙問道:“周公何以如此狼狽?”,姬昌便把被紂王追殺的事告訴了睚眥。睚眥暴喝:“夫紂王者,荒淫無道,殘暴兇虐,文王何不取而代之?”,姬昌一驚,知道遇到了神將,忙俯身行禮,說:“先生賜之?!表{說:“吾乃一介武夫,沖鋒陷陣尚可,治國安邦無為,文王可沿河而前,尋一垂釣老者,姓姜名尚,號子牙,雖年逾花甲,卻是經天緯地之才,得此先生輔佐,天下可定?!?/p>
姬昌按照睚眥的話,一路沿河行走,果然尋得姜子牙。后來周朝建立,睚眥立下汗馬功勞,待分封天下之日,卻不辭而別,周文王唏噓不已,便命工匠將睚眥相貌刻于刀劍之上,來表示對睚眥功勞的認可。
睚眥寶劍
- 老三:嘲風(cháo fēng)
嘲風為龍和鳳凰所生,長有雙翼,生性好險,常常在宮殿角落邊緣可以看到雕像,有驅邪鎮宅、消災辟邪的寓意,象征著吉祥、威望、富貴,是瑞獸的象征。
嘲風
相傳有一年的中秋,皇宮中大擺宴席,歡慶佳節,然而天干物燥,廚房的一個角落不慎起火,不多時便火勢失控,宮中大亂。嘲風當時云游四海,正躺在皇宮屋檐休息,看到火勢漸起,便主動現身,翻騰云霧,長鳴天際,不多時烏云密布,大雨傾盆而下,熄滅了火災,保住了宮殿?;噬细卸鞒帮L的救助,便命工匠把其雕刻在殿角之上,也祈??梢杂辣;蕦m安寧。
嘲風在殿角
還有一則小故事,嘲風天生頑皮,最喜歡險要之地,尤其是大海邊陡峭濕滑的巖石,最擅長在上邊蹦跳嬉戲。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嘲風告訴路過的漁民,看到自己在海邊巖石跳舞必須鼓掌叫好,不然就不允許平安通過。一日,嘲風選擇了一塊巨大的巖石,在其上輾轉騰挪,一艘路過的漁船由于巖石太大并沒有注意到嘲風,沒有鼓掌喝彩,嘲風大怒,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尊重,鉆入大海,一番攪動,滔天巨浪吞沒了漁船。后來漁民吸取教訓,為防止再次看不到嘲風造成禍端,不管嘲風在否,路過巖石便拍手稱快,長此久往,便不再看嘲風表演,只是路過焦巖習慣性的鼓掌。嘲風認為自己的表演得到了任何,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殊不知漁民壓根沒有看它演出,滑稽的嘲風成為漁民口中的調侃的對象。
- 老四:蒲牢(pú láo)
蒲牢為龍和蛤蟆所生,嗓門極大,最喜歡大喊大叫,往往一聲大喝能響徹天際,穿云裂石,身形似龍,卻膽子極小,尤其怕鯨魚,每次遇到鯨魚都會拼命大喊。蒲牢往往被雕刻于洪鐘之上,使用鯨魚形狀的木杵敲鐘,鐘聲長鳴,震耳欲聾。
蒲牢
相傳蒲牢在龍宮中天天大嚷大叫,整個龍宮不得安寧,龍王煩躁不已,便把蒲牢趕出龍宮終于得以安靜。本來膽子就小的蒲牢在海中飄蕩,見到稍微大一點的生物就惶恐失色,那喊叫聲幾十里都聽得見。鯨魚作為海中的大個頭卻害怕蒲牢的嚎叫,于是集結族類,共同去捕殺蒲牢,蒲牢嚇破了膽子,一路逃命,但每次都利用自己的“音波攻擊”得以逃生,蒲牢逃到海邊,鯨魚一來便到巖石上一頓大喊,鯨魚走后便重新回到海里,只是再也不敢去深海遨游。
有漁民在海邊看到了這一滑稽的現象,告訴了當地的工匠,工匠利用蒲牢害怕鯨魚的特性,在大鐘上都雕刻其肖像,并把錘杵做成鯨魚形狀,兩者相碰,鐘聲果然洪亮無比。
蒲牢鐘
鯨魚杵
- 老五:狻猊(suān ní)
狻猊為龍和獅子所生,身形如獅,天生威武,能使虎豹,喜靜不喜動,尤為喜歡煙火氣息,常常吞吐煙霧,故此常常出現在香爐之上。佛祖見狻猊耐性極佳,便收其當了坐騎,匍匐在佛祖腳下,每日享受香火。狻猊是瑞獸,也被立像于道場、寺廟、官府之前,是富貴、勇敢、威武、崇高的象征。
狻猊
狻猊立于香爐吞吐煙霧
相傳在古代,國家林立,經常為爭奪土地發生戰亂,民不聊生,老百姓苦不堪言。就在兩個國家交戰之際,一支身披黑金戰甲,手持黃金寶劍,高大威猛的軍隊,每個人都騎著一只像獅子一樣的野獸突然闖進戰場,不管交戰雙方是哪國的士兵,都一擊制敵,打的兩國節節敗退,最終只能悻悻而逃,戰爭結束便突然消失,再也找不到一絲一毫的蹤跡。然而只要哪里有戰亂,這只神奇的軍隊便會出現在哪里,直到交戰兩國都鳴金收兵后又再次消失。各國君主都懼怕這支軍隊,便相互之間簽訂和平協議,不再相互打仗,戰爭也因此戛然而止。老百姓認為這支神奇的軍隊是上天派來的,騎的怪獸便為狻猊,稱之為“狻猊鐵騎”,因此狻猊也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瑞獸,保衛和平,減少戰亂。
- 老六:赑屃(bì xì)
龍與神龜所生,身形似龜,長有龍頭,力大無窮,常馱碑而行,因此也被人們稱為“神龜馱碑”。象征著長壽和安康,在各個廟宇常能看到它的雕像,觸摸會帶來好運。
赑屃
在北京拆除古城墻時,東便門和西便門下各發現了一半赑屃,因此有赑屃一直在馱著北京城只說。
相傳古時,天地間經常發洪水,都是因為赑屃馱著三山五岳在行走,更改河道,大水來襲,沖毀糧食和房屋,嚴重損壞了人們的生命和生活。大禹挺身而出,著手治水,但赑屃總是搗亂,河壩剛剛修好,赑屃一個翻身又被損壞,治水難以為繼。大禹決定先制服赑屃,在眾人的幫助下,生擒了赑屃,然而并沒有將其殺害,而是以理服之。赑屃感恩大禹不殺,又深刻體會到自己的頑劣,終于甘心歸于大禹麾下,大禹利用它的長處,讓其充當治水先鋒,察看水情,移山開道,在治水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神龜馱碑
- 老七:狴犴(bì àn)
龍與猛虎生狴犴,身形似虎,生好訴訟,代表公正、嚴明、剛正不阿,能辨是非,秉公執法,官衙門前、監獄門頭都有其形象,因此監獄又有“虎頭牢”之稱。狴犴是維護公平正義的象征,也是黎明百姓的守護神。
狴犴
南宋時期,有一個叫狴犴的官員,主要管理監獄事務,狴犴為人剛正,絕不容私,在獄中經常教導犯人改過自新,引導他們重獲新生,給他送禮要求照顧獄中犯人的請求都被他嚴詞拒絕,因此很多人對他恨之入骨。宋高宗趙構迷信風水,常常請道士為其算命,一個叫封咒的道士被奸人收買,在給趙構卜卦時,故意把龜殼摔在地上,一分兩半。趙構大驚,忙問卦象如何,符咒支支吾吾不敢說話,趙構不耐煩的時候,說出了五個字“犴裔乃瘟神”。
趙構讓秦檜處理此事,秦檜便抓來狴犴準備問斬,老百姓知狴犴公正無私,都為其鳴不平。狴犴一聲長嘆:“我狴犴處處為國為民,絕無私心,到最后卻被奸佞之臣污蔑,就算是死了也要找你們算賬!”說完便被砍了頭,老百姓失聲痛哭只見突然雷聲滾滾,一只巨獸憑空出現,在天空中“麟頭豸尾西龍翼,足踏祥云照九州”,一個擺尾把道士和眾多奸臣掃飛,掉在了山石縫隙中,又一個擺尾,巨山崩塌,將這群人全部埋在其中。
虎頭牢
- 老八:負屃(fù xì)
與六哥赑屃一樣,負屃也為龍與神龜所生,與眾兄弟不同的是,負屃身形和龍無二,但不像龍族喜歡穿云入海,遨游天空,負屃唯獨鐘愛于文學,在石碑兩側的紋龍便是其形象。
負屃
傳說,負屃在龍宮中便嗜愛文學,但總覺得自己水平不夠,便化身一白衣書生游歷天下,讀天下書,以求自己可以成為文學大家,每逢見到好的文章,往往會寸步難離。然而負屃天資一般,讀了很多書,看了眾多文人作品,自己水平也不見提升,于是負屃便不再追求自己的文學造詣,轉而把好的文章刻成石碑,并露出真身化刻成龍紋,匍匐于石碑之上,去襯托這些千古奇文,也成就自己愛文嗜文的美名。
負屃匍匐于石碑兩側
- 老九:螭吻(chī wěn)
螭吻乃龍和魚所育,魚身龍頭,好望喜吞,常常位于宮殿屋脊的邊緣,做出吞脊之姿,常常被一把寶劍定住。螭吻深諳水性,是宮殿滅火的圣獸,又因魚龍結合,逐漸有“魚躍龍門”、“登者化龍”的美好象征。另一說為佛教的護法,有祛穢鎮邪,保家安宅的作用。
螭吻
螭吻身上的這一把劍,便是邪祟最懼怕之物。相傳這把劍為晉代道學大家許遜所用,許遜本為晉國的官員,后自感晉室紛亂,便主動辭官,行走江湖,周游天下。許遜手持佩劍,對一切邪祟之物都奮力除之,廣修功德,道行日益提升,終得到成仙,晉寧康二年,于南昌西山舉家四十二口拔宅飛升,宋代封之為“神功妙濟真君”。這把劍遺留人間,和螭吻一同起到保家安寧之意。
螭吻吞脊
以上就是龍之九子的全部典故,各位朋友如果有更詳細的版本和故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一起探討這上古神話傳說哦!
(圖片來自網絡)